教科研成果

技工院校的生源危机与就业危机

    更新时间:2016-05-10

 

                              (文章发于《中国培训》之“景容视点”专栏,2010年11期)

 

黄景容

 

什么叫危机?据《现代汉语小词典》(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的解释:一是危险的祸根;二是严重困难的关头。前者指出危机是危险的根源,后者揭示危机表现的状态。前者是潜藏性的,后者是现实性的。危机的下一步就是危险。危机又是困难积淀到严重关头的突出表现。危机具有危害性,危机又与困难密切相关。无论是个人困难,还是组织困难,积淀到严重程度就转化为危机。这应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任何个人和组织均无法避免。技工院校也不例外。

一、技工院校的生源危机

(一)生源危机的表现

1.2009年已经呈现危机苗头。其一,北京生源明显减少。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童华强院长指出:“2009年,北京市初中毕业生为8.9万人,比去年减少4000人。按照北京市的招生计划,技工学校只招生8500人。”(《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11月6日)可是北京市技工学校有30多所,平均分摊,每所技校招生名额少得可怜!但因若干大校在,均摊不可能。北京市又规定不允许技校市外招生。那么,部分技校应该是无生可招了。

其二,广西生源严重下滑。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校长何阳春说:“2009年,我们学校秋季招收新生3755人,完成招生计划75%,与2008年相比,减少了2000多人。”(引文同上)遗憾的是,这不是广西技校招生严重下滑的个例。当年,广西全区“原计划招生31万人,而最后完成的招生总数却只有21.72万人,招生完成率仅为70%。”(引文同上)

其三,全国技校招生困难。2009年,除广东省一枝独秀,超额完成招生计划30%左右以及山东、江苏、浙江等少数省持平或略有增长外,全国多数省(区)市招生任务完成不好。

2.2010年危机明显。其一,北京生源危机。2010年4月22日,《北京日报》刊登《生源不足陷入招生困境,京11所中职校今年停招》。按北京市2010年招生计划,技工学校招生7500人。2010年6月21日《长江日报》刊登《中职面临生源危机,“破产论”会否在中职预演》一文,介绍初中毕业生不选职校(应包括技校)的情况:“武汉市今年高中招生人数为4.66万人,中职为4万人。但在今年我市9.2万余名考生中,89%的人第一志愿填报的是高中。”其二,城市技校生源紧缺。2010年3月9日《中国就业网》的《技工院校发展现状》介绍,2008年,全国技工院校在校生人数达398万人,其中农村生源占72%。城市生源不愿意读技校在青岛市、武汉市表现也很典型。2009年7月21日,青岛的《半岛都市报》刊登的《技校招生怎一个冷字了得》一文介绍,青岛全市22所技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吃不饱的情况,而4.5万个在校技校生中,市内学生只占到不到一成。其三,全国技校招生更加困难。2009年招生计划完成很好或较好的少数省,2010年招生都出现困难。除去非全日制生源比例,技校全日制招生真正完成计划任务的学校进一步减少。

(二)生源危机的原因

1.各类学校生源都在减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用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到九十年代,我国由高出生率转为低出生率。近几年,形成青少年、老年两类人口比例低,中年人口比例高的人口红利期。青少年人口比例低就意味着初中毕业生比例低。这一人口变化的实现导致全国各类学校都出现招生困难。

2.两级普高双重挤压。一是各地普通高中扩建增招。二是普通高校继续扩招。按教育部政策,“2010年全国高考录取率约为68.65%,比去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相关专家预测,如果仍然按目前每年高校招生计划增长5%测算,到2013年以后,高考的全国平均录取率就可能超过80%;在经济发达、高校众多的省份,超过90%是正常的,甚至会达到100%。”(《长江日报》2010年6月21日)轻松入读大学的现象必然严重挤压技校三年高技班生源。读高中≈参加高考≈上大学的政策导向又必然严重挤压技校三年中技班和五年高技班的生源。

3.技校低人一等观念根深蒂固。城市生源家长愿意让子女读技校的不多。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子女读高中,3年后最起码可以读个高职,也是个大学生,是干部,找个白领工作面子好看,谈对象也比读技校的容易。南京有位初中毕业女生中考成绩没上高中录取线,母亲本想找人交赞助费上高中,可女儿坚持读技校。接受采访时,母亲显得无奈:“我知道读技校以后干得好待遇也不错,可是我就是不甘心,为什么人家的孩子坐办公室,我的孩子却不能?”(《新华日报》2008年7月6日)

4.招生主管部门政策挤压。一是招生志愿填报上,明确要求初中毕业生在报读中职学校时,必须填报中专、高职学校志愿之后才可填选技工学校;二是招生宣传上,采取多种办法使技校招生人员无法进入生源学校宣传。所谓“门不让进”,“人不让见”。

(三)生源危机的后果

生源减少,只能减招。部门干扰,只能减招。低门槛上大学,只能减招。减招又减招的结果,可能是技工院校关停并转局面再次降临!

二、技工院校的就业危机

表面看,就业危机之于技工院校,颇有危言耸听,杞人忧天,歪曲事实之嫌,实际上,情况令人担忧。

(一)就业危机的表现

1.部分学校就业率虚高。多年来,全国省重点及以上技校所报的就业率很少在95%以下的。沿海、沿边地区技校及高级技校、技师学院所报的就业率很少在97%以下的。尽管市场存在“民工荒”、“技工荒”,但多年来几乎全是只升不降的就业率应不符合技能教育规律,不符合市场就业规律,不符合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2.中技毕业生就业岗位多为普工。这里所讲的普工,不是先熟悉最基本岗位后定位为技术岗位的那种阶段性,试用式的普工,而是直接定位到普通岗位工作的长期性普工。至2008年底,全国技工院校共有3075所,在校生总数398万人。其中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485所,在校生102万人。2590所普通技校在校生296万人。这296万中技技工班学生按2+1模式培养,最后一年全部进企业顶岗实习(不少学校以此计就业率。正所谓顶岗实习=就业)。多数学生从普工干起,遗憾的是毕业时间到了,企业也继续聘用,但只有少数优秀者走上专业对口的技术岗位,多数学生依然定位在普工岗位就业,长期拿普工岗位工资。2010年3月21日《厦门日报》介绍厦门市校企合作对接会情况:“厦纺纺织有限公司的人事负责人林小姐想抢先一步把普工、针车工等工种的毕业生‘签’走。她说‘我们现在缺少普工100多人,接了很多订单却没人做。”《广东职业技能网》有篇《在岗位上成长你不会总是“普工”》的文章也坦承:“由于用工需求比较大,有些企业常常把招聘到的技校生当普工使用,这种现象也很普遍。”

3.不少毕业生就业不稳定。这里所讲的就业不稳定,不包括那些有较强就业竞争能力,为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更高的收入而主动跳槽并成功跳槽的毕业生。单指那些或不服从学校安排或盲目、随意跳槽或被企业“炒鱿鱼”的学生。《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刊登的李红玉《浅析农村技校生就业不稳定因素与对策》一文指出:“有的学校忽视毕业生离校后就业的稳定性,刚到企业就出现流动频繁、盲目跳槽或随意辞职回家的现象,最后在社会上闲荡,导致家长抱怨,企业意见大,影响了学校声誉和招生工作。”其实不仅农村技校生,不少城市技校生就业也不稳定。针对“一些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时间不长,就纷纷‘打道回府’”的现象,浙江第一高级技工学校的陈新开先生敏锐地指出:“技校生就业难的问题相当突出,已成为社会、家庭和技校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它不仅关系到技校生今后的就业,而且关系到技校的生存和发展。”(《现代技能开发》,2002年3月号,《技校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笔者从平时观察、参加相关会议、部分就业学生、家长反馈信息看,相当部分技校毕业生就业之后的一年内,被“炒鱿鱼”和随意跳槽的比例相当不低。

(二)就业危机的原因

1.部分学校就业率虚高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统计方式有误。不少学校把顶岗实习等同于就业。这样的统计显然不真实。真实就业率至少应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在规定的毕业时间之后;在由学生与其就业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之后。全国技工院校如按上述两个条件统计和上报就业率,只要达到90%,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二是把就业率报高对招生有利。由于各级政府对技校的投入相当节约,许多技校的办学资金主要依靠学费收入。在高就业率代表办学质量也满足家长教育投资意愿的共识中,报高就业率对新生,尤其是农村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很有吸引力。三是把就业率报高既无成本,也无责任。没有制度约束,没有专人监督。全国各类非义务教育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都是自我设计、自我统计、自主上报。

2.中技毕业生就业岗位多为普工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政府对技工教育投入太少,使技工院校办学条件远远不如教育系统的职业学校,严重影响培养质量;二是学校培养不力,效果不佳。专业所设、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之间不对接,培养质量不能与企业技术岗位能力要求相适应,导致学生就业后被降格使用。三是企业看重学历文凭。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季连海院长传递这样一个信息:2009年开始,“北京一机床和航天部门的一些企业今年就已经明确规定,招收的一线工人必须具备大专学历。”(《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11月6日)这种规定在深圳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较快的地区也陆续出现,而且可能成为一种趋势。这无疑增大了技校生就业当普工的空间。四是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不高。学生手上拿到职业资格证书与身上实际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相对应,久而久之,企业不认可职业资格证书。

3.不少毕业生就业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学校办学质量不高。从实践看,凡是毕业生稳定就业率低的学校,首先是办学条件比较差。具体表现为办学场地不足,教学设备不够,专业教师不达标;其次是培养模式落后。具体表现为校企合作不到位,工学一体化课改不到位,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不到位。二是学生不甘心于普工就业。短期普工就业后,学生会比较周边的人和事,会发现自己学非所用,发现自己能力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工资过低,自然用跳槽选择更符合自己发展的平台。三是家长不愿意子女当普工。子女当普工的现实与入学前学校的招生宣传肯定相去甚远。家长付出学费送子女入技校是购买子女的一技之长。结果学校没做到或者做到了企业不安排相应的岗位,家长自然会要求子女跳槽,寻求更好的工作岗位。

(三)就业危机的后果

就业率虚高,就是就业率失真。这种失真的高就业率,技能教育规律不相信,市场就业规律不相信,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不相信。从性质看,属于学校的诚信危机。

普工就业,属于低端就业,非技能性就业。这种就业,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政府不满意。从性质看,属于学校的特色危机。

就业不稳定,属于短暂性就业,低能力就业。这种就业,长此以往,必定导致学校声誉受损,学校招生受损,企业生产经营受损。从性质看,属于学校的质量危机。

诚信危机、特色危机、质量危机综合积淀的结果是:学校出现生存危机。

三、化解危机的对策

(一)正确对待危机

生源危机就是学校进口危机,就业危机就是学校出口危机。学校的工作过程主要分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俗话说,“进口”决定“出口”,“出口”带动“进口”。现在,首尾两端出现危机,岂不一片漆黑?

客观地说,本世纪以来,尤其是自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首次明确高技能人才的战略地位,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之后,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2009年12月29日,国家主席、党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亲切视察技工学校,极大鼓舞了技能教育各界人士。2010年随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技工院校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是,大发展不等于没有大困难,没有危机的威胁。在充分肯定技能教育大好形势的前提下,我们一定要正视技能教育面临的诸多大困难:传统观念不看好,相关部门不重视,生源市场不规范,办学资金不够用,培养方法不得当,学生就业不理想。“六不”之间相互作用,恶性循环,危机显现。

应予高度重视,但也不要惊慌失措。第一,与相关类型院校相比,无论生源危机,还是就业危机,技工院校都不是最严重的。第二,市场对技能人才需求量依然很大。第三,国家高度重视“两高”人才培养。危机在影响上有大有小,在形态上,有隐有显。有突如其来的危机,有缓慢绞杀的危机。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危机往往具有危机与机遇并存的特点。这类危机,既可能导致组织惨败,也可能孕育组织成功。技工院校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组织,十分需要领导者明确这样的危机认识:技工院校存在生源危机和就业危机;应及时组织力量,科学评估危机程度;应有效实施危机管理,将危机转化为契机。

(二)调整招生思路

1.调整两种招生思路。一是两制并举但应加大非全日制招生培养力度。在全日制生源自然减少的客观情势下,无论是高级技校、技师学院,还是普通技工学校,都应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多考虑非全日制招生培养。尤其是与教育系统学制相似,竞争力较弱的以培养中级技工为主的普通技校,应当下决心拓展非全日制培养的业务,利用人社局职能优势,加大协调合作力度,创造条件,抓紧将学校建设成为劳动预备制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失业人员培训、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技能培训基地。同时落实国家人社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2010]57号)关于依托各类技工院校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要求,协调就业管理部门,从国家同意试点的失业保险基金扩大支付范围以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项目资金中拨付经费设立公共实训基地和分教点,扩大中高级技能人才培训招生,弥补全日制招生的不足。二是中高并举但应向高转移。凡是既设中级技工班,又设高级技工班的技校,应尽可能减中转高,既留住生源,又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凡是只有中技,没有高技的技校,应视当地产业结构发展需求,抓紧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试办或转办高级技工班,向高端培养,高端就业转移。

2.增加两种招生办法。落实人社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抓好两项新措施。一是与当地街道、乡镇劳动保障部门签订合作招生协议,采取购买招生服务的办法,建立一支以劳动保障协理员为主的技工院校招生队伍,从生源住地和家长角度,争取更多生源;二是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合作,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技工院校专门招生窗口,开展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常年招生。

(三)调整培养思路

能否化解就业危机,关键看学校能否使学生毕业后真实就业、对口就业、稳定就业。而要实现上述目标,措施很多,重点应该抓好以下两点:

1.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办学条件主要包括必要的办学场地、必要的教学设备、必要的师资队伍、必要的资金。上述四要素均具备教学要求者,办学实力就强,不具备者,办学实力就弱。由于技工院校办学经费政府投入有限,主要靠学校自己筹措,因此,至今为止,大部分技校办学条件并不理想。由于资金不足,办学场地扩大不了;由于资金紧张,教学设备更新不了;由于资金匮乏,教师收入偏低,积极性受损,优秀教师留不住,队伍水平上不去。长此以往,教学质量必定好不了,就业质量高不了。实践证明:改善办学条件,是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培养质量,化解就业危机的基础工作。应当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

2.苦练内功,增强技校吸引力。无论是化解生源危机,还是化解就业危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提高吸引力的问题。技校缺乏吸引力。如果吸引力很强,生源危机、就业危机都将有力缓解甚至化解。因此,增强吸引力应成为技校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而要增强吸引力,除了加大投入,提高待遇等外在政策倾斜之外,学校方面应该下功夫狠抓的,就是苦练内功。具体讲,一要深入实施校企合作,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二要下大力气狠抓工学一体化课改,必须切实做到所有专业均实现所教、所学、所用对接;三要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合格的技校教师队伍;四要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实现真实就业、对口就业、稳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