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成果

从毕业生就业看技工院校教改

    更新时间:2016-05-10

 

张 虹

 

对于任何院校,教改是永恒的主题,其永恒的基点在于市场动态发展具有不停歇特点。只要市场在变,教改就可不可停滞。技工院校的教学反映以市场就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不停歇的改革。基于这一认识,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从2009年11月中旬至2010年1月底,组织相关人员走访了深圳八个人才市场和四十多家企业。从走访的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比较满意,认为我校大多数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进步快,在业务技能方面明显高于高职类学生。同时,用人单位也针对我校毕业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对我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概括起来就是“五多”、“五少”。

一、“五多”和“五少”

(一)多一点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少一点华而不实的专业。许多用人单位反映,现在学校开设的专业都很时尚,但存在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的现象;有的专业名称很新颖,就是不中用;有的专业定位虽高,但培养的模式和学生仍然只是操作工人,名不符实;有的专业设置脱离市场需要,重复建设,造成人才培养的浪费。

(二)多一点实际操练,少一点课堂教学。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封闭式教育,课堂教学占用的时间过长,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少、时间短、实际经验严重不足,以致于一些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适应,这是用人单位反映的一个普遍问题。

(三)多一点针对性强的能力训练,少一点面面俱到的文化传授。在企业管理者看来,大多数技校生与普通学校的毕业生在文化知识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关键是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训练,不仅要有一技之长,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金融危机以来,深圳屡曝“招工难”,难就难在中高级技能人才的紧缺,“技工荒”已成为产业升级的瓶颈。

(四)多一点职业道德教育,少一点空洞的说教。走访中,用人单位都认为现在的学生尤其是深圳长大的孩子,大多眼高手低,没吃过什么苦,对工作挑三拣四,怕脏怕累,不太服从管理,稍不如意,即跳槽走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职业素养不够。有的企业直言,学生技能差一点还可以锻炼培养,不讲职业道德就很难成才了。

(五)多一点沟通联系,少一点临时抱佛脚。许多公司老总对我们这次走访都很配合,认为平时就应该加强联系,多多来往,学校要及时掌握市场的人才需求,教师要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期望,企业也要走进校园,走近学生,建立双方流畅的沟通渠道。

二、解决“五多”、“五少”问题的途径

(一)重新调整专业设置。学校现有专业既有面向市场的一面,也有因人设事、不适应企业要求的一面。近年来,虽然几经调整,但都是“内部人控制”,形式多于内容,不能适应深圳产业升级的要求,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这也为我校的专业结构的调整、改造、更新提供了依据,因此,应做到三种产业的专业设置要协调发展,积极与企业需求挂钩,调整滞后过时的专业,重视设置技术要求高的专业,尽可能的把第二产业的专业从“操作工”转变成高技能人才。对面向第三产业专业的设置,技校应有长远眼光和超前意识,应有利于发展现代化经济。特别是在培养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应用型人才方面明显滞后。为了科学谋划学校的招生专业和规模,促进各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全面接轨,切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建议委托中介机构进行一次专业设置的市场调查,就学校现有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设立新专业的可行性提出详实的报告,为来年的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增强学生的实操训练。学校现有的教学安排缺乏弹性,按部就班,中规中矩,压缩了学生的实操空间。各专业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功用,把课堂开在企业,开在实际操作的第一线。如我校的汽车维修、自动化、楼宇、数控、模具等专业技术性要求强,实习课题多,可主动争取企业的支持,利用联合办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形式,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教学设备短缺的矛盾,又提高了学生综合实际操作的能力。有条件的专业应大大缩短在校内教学的时间,把学生派往企业跟班操作,熟悉岗位,掌握技能。各专业学生集中实习的次数应增加,时间应适当延长,可试行每学年集中安排1—2个月时间,让学生提前到企业实习。鼓励学生在假期自主实习,凡利用假期实习的学生,可适当增加学分或给予奖励。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技校毕业的学生,不仅仅是“机器手”,更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除了专业基础扎实之外,还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要改革技校教育的考评机制,建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指标体系,突出素质教育。要给学生创造提高综合素质的条件和机会,通过社会实践、勤工俭学、拓展训练、社团活动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吃苦精神和职业道德。要有专人负责校友联谊工作,定期举办杰出校友论坛,激励学生立足技能、岗位成才。

(四)注重校企之间的互动合作。校企合作要向深层次发展,不仅要在办冠名班、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专门人才上下功夫,而且要根据深圳产业升级的需求和企业人员的变化,及时调整各专业委员会中的企业代表,共同制订和修订教学大纲,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工艺的“零对接”,并聘请企业的有关专家和技能型人才作为客座教师,参与相关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各专业都要瞄准行业龙头,建立一批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到基地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和管理,更快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定期开展与合作企业的联谊活动,邀请企业负责人到学校参观,与学生交流,促进双方合作的日常化和多元化。

思路决定出路,高度决定成败。随着深圳及珠三角产业升级的加快,技工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应抓住“招工难”与“技工荒”并存的有利时机,从解决“五多”、“五少”问题入手,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校企合作的途径和方式,为创办一流的技工学校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