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成果

技工院校就业率的隐忧

    更新时间:2016-05-10

 

黄景容

(一)

本世纪以来,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成为不争的社会现实。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这也已成为不争的社会现实。前者是国家大投入培养,结果是毕业生低就业率,所谓“种下龙种,收获跳蚤”;后者是国家小投入培养,结果是毕业生高就业率,所谓“低成本,高收益”。尽管高等教育与技工教育之间层阶分明,体例有别,目标差异,但毕竟同属教育的范畴,均受教育规律的约束,存在着一定的可比性。二者之间,一大一小、一低一高的反差,着实令人深思。

(二)

要论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原因,首先应归功于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巨大。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的决定作用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其突出表现是技能人才的培养受市场技能人才需求状况的制约。进入本世纪以来,技能人才培养倍受市场青睐,根本原因是国家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加上该阶段较低的产业结构水平及较粗放的发展方式的影响,市场对技能人才需求急剧上升,促使技工院校进入快速发展期。一旦有毕业生,立即被市场吸纳,导致技工院校与其他教育类型院校相比,就业率呈现出“一枝独秀”的态势。其次要归功于技工院校办学思路正确。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技工院校在办学上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坚持服务经济发展、服务充分就业、服务和谐社会构建的指导思想;坚持技能教育、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的办学理念;坚持全日制办学、社会化培训、技能鉴定三位一体,三足鼎立,齐头并进的功能定位;坚持以高就业率的“出口”带动多元化生源的“进口”的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狠抓确保就业率的关键环节——顶岗实习;倡导理论实操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技能大赛计划;实行技能节制度;探索中国技工教育特色的学分制……这些带有浓厚技能色彩的经验正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不仅有效地确保技工院校的高就业率,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技工教育的迅猛发展。不仅在职业教育领域,而且在所有非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低成本有效办学的示范效应。第三要归功于技工院校教师的突出贡献。技工院校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还要教会学生学到技能,拥有一技之长。因此,与其他类型院校教师不同,技工院校专业教师不仅必须拥有干部、工人两种身份,既要评上职称,成为合格的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而且要具备四种能力,即理论实操一体化教学能力、技工教育科研能力、技能考评能力、技术工种开发能力。正是由于技工院校教师实际需要并且逐渐形成这样的身份和能力,工作虽很辛苦,工资并不高,但对高就业率贡献明显。

(三)

技工教育发展的确不容易,在教育政策、待遇不公平,条件相当简陋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这么高的就业率,社会贡献率相当不低。在充分肯定其成就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要认真检讨当前客观存在的隐藏在高就业率背后的重大隐患。

(一)经济发展状况对技工院校发展的制约作用决定技工教育不可能“春光无限”。经济发展状况决定技工院校发展状况,在一定条件下,技工院校发展对经济发展会产生一定反作用,这是反映经济与技工教育关系运动的一条基本规律。客观上,经济发展状况不可能永远持续发展,波澜起伏是常态。受此影响,技工院校的发展也必定出现“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任何学校毕业生的高就业率都不仅取决于学校的办学质量,更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市场需求。经济发展遭受挫折进入低谷阶段,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必然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毕业生质量再好,数量再多,“滞销”不仅可能,而且正常。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和我国经济发展明显减缓的形势下,技工院校毕业生高就业率和技工教育的发展速度必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决定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方式的技工院校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需求这两个关键因素决定着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渐成趋势。无论是国家政策导向,还是市场需求导向,都在实际上推进并强化着这种趋势。于是产业结构出现“两转一升”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即产业转移,企业转型和技术升级。与之相对应,用人单位出现“两少一高”情况也是不可避免的,即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用人数量减少,而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提高。“两转一升”和“两少一高”现象的实质是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变化,与之相适应,技工院校发展方式也要改变。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国家中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技工院校,不仅要有变的思想认识,更要有变的有效措施,还要有变得及时的实际效果。否则,毕业生就业困难在所难免。技工教育“出口”之难必然导致“进口”之忧。如此循环往复,最终的命运便是关闭。

(三)技工院校办学规模扩张和办学条件严重不足决定教学质量难以稳定,高就业率难以持久。在某种意义上,办学规模决定办学效益,也决定社会贡献率。当社会上急需大量各类技能人才时,技工院校不断涌现,不断扩大招生,不断拓展办学规模,这既是教育规律使然,也是经济规律需要。正因如此,技工教育这一被人轻视甚至鄙视的教育类型渐受到重视。关键的问题是:中国社会对技工教育的轻视鄙视的意识根深蒂固并且积重难返,在无视其贡献率趋大的历史条件下,依然发挥作用,诸多不公平待遇,尤其是政府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办学条件的严重缺失,一边是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一边是办学软件、硬件的少、慢、差、费,这样的办学状况,要想保持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在是强人所难,无异于无米之炊。

(四)技工院校办学经费主要以学费收入为主的方式与自报就业率容易导致就业率虚高。我国政府对技工教育的投入是很有限的。财政差额拨款的经费供给体制决定了技工院校的学费收入占学校办学总经费的大部分。为了得到更多的办学经费,一些技工院校片面扩大招生,学生入学没有门槛,只要愿意缴学费,就可以入读,这就导致学生的整体素质较低。生源质量不好,办学条件不理想,工作难度大,其结果必然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率。此外,我国各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完全自报,缺乏权威确认的现实很容易产生就业率失真等问题。技工院校也不可能例外。其中缘由,无非为了学校声誉,为了以“出口”保或增“进口”,以获取更多的学费收入来维持办学。靠学费维持办学和自报就业率二者相结合,很容易产生就业率虚高。这种做法,长此以往,必然“校将不校”。

显然,当今中国的技工院校已经由原来的供给不足型办学状况转向需求不足型办学状况。四大隐忧的存在不可等闲视之。

(四)

在四大隐忧客观存在的形势下,如何保持技工院校没有水分的高就业率呢?笔者以为,首先应抓紧调整技工院校发展方式。为适应“两转一升”和“两少一高”的经济形势变化,技工院校必须抓紧调整发展方式。具体讲,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改善办学环境,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办学层次,实施专业转型和办学层次升级计划。其次应按“三个标准”办学。“三个标准”即市场标准、国家标准和学校标准。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达到市场标准的依据是其是否获得用人单位与之签订的劳动合同书;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达到国家标准的依据是其是否获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达到学校标准的依据是其是否获得学校毕业证书。三个标准之中,市场标准第一,国家标准第二,学校标准第三。技工院校应当按照上述认识和排序在实际工作中强化市场标准,深化国家标准,淡化学校标准。第三应做实顶岗实习转就业工作。做实顶岗实习转就业工作,应当成为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关键环节,也应当成为技工院校工作的重要环节。所谓“做实”,就是不要把学生送入企业实习岗位后,学校就不管理了,到了毕业时间就算是就业了。恰恰相反,学校要发动学生、家长、教师、企业共同重视并参与这项工作。学校要和企业共同确定学生实习岗位和实习培养计划。班主任、实习指导教师、德育教师要以制度保证介入到学生顶岗实习全过程。包括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工作、生活各个方面。最后,要负责任地把企业认可的实习生转为毕业生转为就业者,使之在达到“三个标准”的状况中步入职业生涯。第四应探索建立技工院校成功就业率考核机制。所谓成功就业率,包括首次就业率和稳定就业率。首次就业率统计的时间范围是学生获取毕业证书之日起3个月内的就业情况。稳定就业率统计的时间范围是学生获取毕业证书之日起12个月的就业情况。稳定就业率统计的时间范围包括首次就业率统计的时间范围。当一所学校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和稳定就业率均达60%—70%时,该校毕业生即实现合格级成功就业;上述两项指标均达71%—80%时,该校毕业生即实现良好级成功就业;上述两项指标均达81%—90%时,该校毕业生即实现优秀级成功就业;上述两项指标均达90%以上时该校毕业生实现非常成功就业。考核学校是否达标的办法是当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以购买考核服务的方式,通过招标的形式,确定合法中介机构对学生就业单位进行调查,并以合适方式向社会定期公布调查结果。

(五)

限于篇幅,本文对技工院校毕业生高就业率原因没有展开和深入讨论。实际上,技工院校所以能够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较受欢迎的教育类型院校,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原因一定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一定是动态发展的。倘能全面研究这一奇特的教育现象,从中吸纳有效经验,对技工教育本身及其他类型教育的发展,应该说都是很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客观地说,本文关于技工院校毕业生高就业率隐忧的分析并非危言耸听,关于如何保持技工院校毕业生没有水分的高就业率的建设性意见也并非隔靴搔痒。倘能听之,又能行之,成效一定不小。当然,毕竟只是管见,只是蜻蜓点水般的议论,不是“灵丹妙药”,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敲响警钟,泼点冷水而已,不可能引起广泛重视,只希望看到批判性的文章,借此引发一场十分珍贵的关于技工教育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