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成果

学习“厦门技师”一流技工培养

    更新时间:2016-05-10

                                (文章发于《中国培训》之“景容视点”专栏,2011年3期)

                                                                        黄景容

  党中央胡锦涛总书记在2009年视察珠海高级技工学校时说过,“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这既是正确的经验判断,也客观反映了市场规律。一流技工的培养与技工院校有关。那么,技工院校能否培养一流技工,如果能,又该怎样培养呢?厦门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厦门技师”)的实践证明:技工院校能培养一流技工。多年来,该校遵循“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创全国一流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的办学理念,埋头一流技工人才培养,不仅展示了技工院校“突出技能”的办学特色,而且培养出来“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冯鸿昌、“中华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获得者陈国信等一批一流技工,形成了企业提前4年向学校预定毕业生的局面,走出了一条实实在在的“一流技工”培养道路。笔者曾多次与“厦门技师”林爱平院长交流,颇受启发。
        一、“厦门技师”的办学特色
        问:林院长,据我了解,“厦门技师”在厦门产业界影响力很大,很多企业提前几年上门预定毕业生,“厦门技师”在培养一流技工方面一定有许多特别之处,能否介绍一下?
        林院长:培养技工不容易,培养一流技工更艰难。学院曾经有些独特的做法,如早在2000年我院即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应该说是全国技工院校中较早开展此项工作的院校,但现在全国技工院校都在开展这项工作,也就谈不上特色了。学院之所以能够受到企业欢迎,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技能训练。技工院校最大的特色就是“技能”,学院坚持“突出技能”的办学特色,常抓不懈:一是重视基础条件。重点抓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并将实习实训基地为第一课堂,教室为第二课堂。二是重视技能考核。规定没有拿到高级工证书的学生不能毕业。三是重视技能竞赛。学院每年都举行技能竞赛,项目包括学生项目和教师项目,开展教师“岗位练兵”。四是重视实训室建设。设备累计投入1亿元,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教学工厂的利润以及企业的捐赠(5家企业捐赠设备1200万元)。
        (二)重视校企合作。学院将坚持校企合作作为发展壮大的根本路子,没有企业的认可,学校没有办法生存;没有企业的合作,学校没有办法发展。在校企合作的机制方面,一方面,学院成立理事会,合作企业成为理事单位,共同参与学院办学,另一方面,成立院系两级顾问委员会,邀请企业及技术技能专家作为学校和专业建设的顾问。在校企合作的形式方面,一是企业定向教学班。2002年开始与厦门灿坤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合办定向班,学生毕业后全部进入灿坤公司。二是企业冠名教学班,即以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水平满足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冠名的企业为学生提供企业制服,宣传企业文化;提供奖助学金,资助学生完成学业;培养过程实行产教结合的模式。三是企业提供奖、助学金。2008年开始,ABB公司为冠名班50名学生提供每人2000元,合计10万元的奖、助学金。2010年开始,宏泰发展有限公司每年为08SMT技师班(宏泰班)提供3万元的奖、助学金。四是共同研究技师培养,即根据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共同研发教材、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引入企业参加技师班的管理,使教学贴近企业。五是共建实训基地,即与企业共同建立学生校内外实训基地,学院目前与瑞士夏米尔公司、ABB公司、西门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阿奇夏米尔电加工实训室”、“ABB多媒体实训中心”、“西门子工业自动化示范教学基地”等实训基地。六是产教结合,即通过院办实习工厂,服务企业生产,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使实习更贴近生产实际。
        (三)重视技能培训。技能培训是在学制教育之外,学院服务厦门产业生产,批量输送厦门市场所需技能人才的重要措施,是学院的重要职能。学院的培训主要有五种形式:其一,岗前培训。学院该类培训最早始于与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合作,对该公司当年招收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技能培训。其二,在岗培训。如对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员工进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通过在岗培训,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技术技能,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其三,社会培训,即接收零散社会人员自愿来学院报名参加培训。其四,对大专院校学生培训。寒暑假接收厦门地区大专院校学生来校进行精工、电子等技能的训练,考取相应职业等级证书。其五,高位嫁接。为解决厦门企业人才需求,学院联系广西、内蒙古等省区市14所大专院校三年级学生来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技能训练,获得高级工证书。目前为止,学院各类培训的总人数年均约为10000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厦门地区企业对技能人才包括一流技工的需求。
        二、林爱平院长的办学思路
        问:“厦门技师”1998年由原厦门市技工学校和原厦门市机械技工学校合并成立,2003年,厦门建筑技工学校并入。12年来,“厦门技师”不仅完成了三校资源整合和办学条件的改善,而且实现了从培养初、中级技工到培养高级技工,到培养预备技师、技师、高级技师的人才培养层次提升。请您谈谈您宝贵的办学经验。
        林院长:我院的办学确实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是全体教职工埋头苦干走出的今天这条办学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体会:
        (一)高端带动。在办学过程中,学院逐步确立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有特色,创全国一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办学理念,将人才培养层次上台阶作为推动学院发展上水平的“引擎”。以技师培养项目为例,2007年学院招收第一届预备技师班。为什么上技师培养项目?目的就在于通过技师项目带动学院办学水平提高。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至少带动了学院四个方面的发展:
        1.带动教学改革。如果说高级工培养是理论教学与实习相结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应知的知识和应会的技能;那么,技师培养就是通过做产品和开发产品,将掌握的技能应用于解决现实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工学结合。通过对现有专业进行升级和改造、适度培育新型专业、加强专业特色建设,至2010年,学院已将预备技师专业扩展到10个以上,预备技师专业在校生达1500人。
        2.带动师资水平提高。培养“一流技工”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流技工”的水准。通过人才培养等次的提高,教师素质提高由“被动”逐渐走向“主动”,主动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参与企业实践,参加教材编写等。至2010年,“厦门技师”50%以上的专业教师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70%以上的专业教师承担一体化教学,完全满足了预备技师专业的教学需求。
        3.带动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人才培养伊始,学院技师培养筹划之初,即邀请企业参加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制定,明确将企业需求(即企业技术、企业文化、企业的特殊需求等)纳入技师培养体系,每个预备技师专业至少有一、二个合作企业参与建设。由此,加强了学校与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4.带动实训基地建设。“一流技工”的培养,必须有“一流的教学条件”。通过人才培养等次的提高,提振了政府对学校办学的信心,也激发了企业参与办学和全体教职工敬业进取的热情。通过10年的积累,一方面,学院建立了条件优越的校内实训基地,先后建成数控技术实训中心、电子产品维修实训中心、模具制造训练中心等近96间实训室和教学工厂。另一方面,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先进的设备和实际生产环境为预备技师学员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
        (二)工学一体化教学。学院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肇始于2000年,经历了探索、实验、实施三个阶段。探索阶段(2000-2006年),主要引入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一体化教学模式,一定程度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相脱节的现象,掌握了一体化教学的基本方法;实验阶段(2007-2008年),主要参加了“高联委预备技师(技师)职业功能模块教学体系”开发工作,掌握了职业活动导向课程的开发流程,为一体化教学改革奠定了技术基础,培养了一批课程研发的师资力量,为全面推行一体化教学做好了准备。实施阶段(2009-2010年),主要参加人社部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项目,并同时在7个预备技师专业推行一体化课程改革,形成了“1288”的预备技师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模式。
        “1”,即确定一个总体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岗位工作项目为内容的现代技工教育课程体系。
        “2”,即确立两个原则,一是国家职业标准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相结合原则;二是与企业共同开发原则。
        “8”,即确定八项课程内涵,其一,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其二,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其三,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职业分析;其四,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门类;其五,依据职业成长规律排列课程序列;其六,采用便于学生学习的课业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其七,建立以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式岗位教学环境;其八,建立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8”,即实施课改八项措施,一是对企业情况进行调研;二是通过对工作任务分析,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三是确定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学习领域;四是一体化教学计划、大纲的制定、学习情景的描述;五是一体化教学场地建设;六是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七是教学资料(包括工作页、任务书、学业评价表以及参考书)的开发与使用;八是考核评价方式的制定。
        (三)教学工厂。教学工厂是学院技师培养的重要平台。学院建立教学工厂的目的不在于盈利,而在于实现技师培养的“工学合一”。 在教学工厂的建设过程中,引进韩国全套模具生产技术,实行韩国企业管理模式,以加工精密模具为生产内容,产品生产与教学紧密联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实训条件,也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训环境。教学工厂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六个一体”:一是车间与实训室一体,即生产车间就是实训室,实训室按照生产车间的建设标准进行布置;二是教师与工程师一体,即教师既是教学生技能的老师,又是企业生产的工程师;三是教材与工艺文件一体,即以工艺文件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教材也就是工艺文本;四是学生实操作品与生产产品一体,即学生实训的作品就是生产的产品。没有分数的概念,只有合格与不合格的概念。产品不合格,99分也是废品。五是学生与员工一体,即学生不仅是学校的学习者,同时也是企业的员工,学生实训期间按照企业员工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按时进“车间”,“上班”打“考勤”,不仅要从事生产,也要打扫车间卫生等。六是学习与生产一体,即学习的过程就是从事生产的过程,在学习中生产,在生产中学习。实践证明,通过教学工厂实现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学合一,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工作。
        三、几点认识
        (一)关于一流的技工
        所谓“一流”,包含头等、尖子、第一等含义。语言学上,属于模糊性词语,表示对抽象事物的本质性判断。这种判断很难用精确的数据描述,只能以经验归纳的形式表达。“一流技工”也属这类情况。我们只能用经验性判断的语言,笨拙的对“一流技工”标准作出尽可能接近事实的描述:本工种领域公认的职业素质最高、技术能力最强的技术工人。
        面对“职业素质最高、技术能力最强”的模糊性,衡量的最好办法是各类工种、各类场所举行的生产性技术比试。通过比试赛出素质“最高”,技术“最强”者。当然,这种比试应当严格的建立在市场普用设备、岗位普用技术的基础上。否则,比试就变味,竞赛获奖者就很难与一流技工划等号。
一流技工无疑是出类拔萃的,但哪些地方能产生一流的技工呢?无非是生产场所、竞赛场所。而在生产、竞赛场所扮演关键角色的主要是技工院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可以说,技工院校、各类企业是培养一流技工的场所。“厦门技师”的实践证明,只要具备相应条件,技工院校完全可以培养出一流技工。但相比之下,培养一流技工最佳的和最重要的场所不在技工院校,而在各类企业。因为企业,尤其是行业主流企业,拥有最适合培养一流技工的设备、岗位、师傅、机制、氛围。这些十分珍贵的条件,技工院校未必都拥有。即使拥有,培养经验未必也丰富,培养经验即使也丰富,培养一流技师的机制未必完善。即使机制也完善,展示一流技工社会贡献度和个人职业生涯成就感的空间也未必能像企业那样广大而长久。
        (二)关于一流的技工院校
        理论上讲,能够培养一流技工的技工院校,就是一流的技工院校。一流的技工培养的数量越多,时间越长,一流技校的清晰度越高,影响力越大。但是,至少因为以下两个原因,一流技工院校的清晰度和影响力受限:首先是一流技工的概念尚未也尚难准确;其次是即使有了相对准确的标准,也因难以逃脱人为因素的作用而使原就不尽准确的标准并不服从;三是技工院校所培养的一流技工的数量偏少。
        究竟应当采用怎样的办法来界定“一流技工院校”?或许,从技工院校办学质量社会评价角度入手是个可以一试的办法。对于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评价,国际上已有约定俗成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共有七个指标,由第三方评价,指标数据越高,越接近一流水平。这七个指标是:就业率、就业稳定率、专业对口率、工资水平、职务晋升率、学生满意率、用人单位满意率。
笔者在深圳高级技工学校主持工作期间,曾经就学生、用人单位、家长对就业质量的满意度委托深圳市企业家协会牵头,招标确定一家深圳市市场调查公司作为第三方进行客观调查。调查结果以召开新闻发布会形式向社会公布。
        当前,笔者所在的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正在进行更大范围的就业质量调查,即将办学质量的三个满意度调查与国际通行的七个指标相结合,按八大指标开展办学质量的调查。这八项指标是:就业率、就业稳定率、专业对口率、工资水平、职务晋升率、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家长满意度。或许这八项指标的第三方调查及社会评价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一流技工院校标准的一种途径。希望更多的技工院校参与此项探索。
        (三)关于技工院校培养一流技工的必要条件
         “一流技工”的培养和“一流技工院校”的打造并不容易。从林爱平院长介绍的情况来看,“一流技工”的培养和“一流技工院校”的打造需要诸多条件的支撑:一是政府政策的支撑。“厦门技师”的发展,不得不说得益于厦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厦门技师”成立的理事会中,厦门主管副市长亲自担任理事长,市相关职能部门出任理事会成员。由此可见,厦门市政府对技工院校发展的支持力度。优越的政策环境无疑为“厦门技师”的发展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二是教学设备的支撑。没有一流的教学设备就没有一流的技工。培养“一流技工”不仅需要有引领性设备引领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有大批普适性设备,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培养方法的支撑。早在1998年“厦门技师”就开始了培养方法的探索,并于2000年大胆引入新加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一体”、“教考分离”、“教学工厂”等一系列改革培养方式的举措,为“一流技工”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软”基础。四是高水平师资的支撑。没有一流的师资就没有一流的技工。五是校企合作的支撑。校企合作是一流技工培养的力量源泉。诚如林爱平院长所说:“要办好技工院校,需要许多有利条件的支撑;技工院校要发展好,必须‘武装到牙齿’。”
        (四)关于技工院校校长对“一流技工”培养的作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价一个学校,先要评价他的校长。一个学校的好坏,和校长最有关系。”今日的“厦门技师”与林爱平院长的领导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据笔者了解,在林爱平院长的带领下,2002年、2005年该院两次受到国务院七部委表彰,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被有关部门确认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福建省高级技师培养基地”、“福建省文明学校”;林爱平院长本人不仅多次荣获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荣誉称号,还是厦门技师协会会长。林院长是典型的专家型院长,也是技工教育的内行院长。“一流技工”的培养和“一流技工院校”的打造,离不开“一流院长”的带领。从“厦门技师”的办学实践来看,“一流技工”的培养对技工院校校长至少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校长应是内行。内行校长能够凭借对技工院校发展的熟悉,准确抓住“两态”,即与技工院校事业发展相关的政策动态和市场动态,从而在学校建设中抓好“五子”,即定调子、铺路子、压担子、吹哨子、评果子,推动“一流技工”的培养。即使是“空降”的校长,也应该尽快成为内行,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进一流技工的培养。二是校长应当充分认识并把握技工院校培养一流技工的有效性与有限性。所谓有效性,指的是条件较好的技工院校能够有效地培养出一流的技工。“厦门技师”、“广州工贸”、“北京工业”、“苏州技师”等全国领先院校都是典型例证;所谓有限性,指的是技工院校培养一流技工的能力不是无限的,不可能将所有学生都培养为一流的技工。我们既不能抹杀技工院校培养一流技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也不能夸大技工院校培养一流技工的能力。技工院校校长们应当充分认识与把握技校培养一流技工的优势与不足,创造培养条件,提高培养一流技工的能力。
        (五)工学一体化的新形式
        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方兴未艾之际,许多技工院校都意识到了课程改革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怎样改?要解决什么问题?什么样的方法是最好的,各自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做法。比较“厦门技师”与笔者之前在《中国培训?景容视点》阐述的“广州工贸”一体化改革与“北京工业”一体化改革,三所院校均在一体化课程改革方面卓有成效,但又不尽相同。三所院校均在推行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但“厦门技师”别出心裁地创建出“教学工厂”工学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认为,工学一体化的本质是追求“所教、所学、所用”的对接。无论哪种形式,只要“三所”对接到位,都是好的做法。但相比之下,“厦门技师”教学工厂的“六个一体”的工学一体化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她在学校的环境中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通过完成特定生产任务,实现“工”与“学”的融合。这种校中厂的工学一体化形式效果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