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成果

技工教育年度发展管窥

    更新时间:2016-05-10

 

黄景容

 

(深圳市技工学校,广东深圳,518049)

 

   随着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巨量而迫切的需求,培养技能人才的技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之际,回首一年的发展状况,评点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合适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促进技工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2007年技工教育的三大特点

(一)以校企合作为基本模式的现代技工教育体制初步形成。

按照国家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于法鸣司长的观点,校企合作,“就是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校企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开展多元培养、共享师资资源、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企业适用的技能人才,这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培养与成才的纽带。”它既是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现代技工教育体制的必由之路。劳动保障部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作,根据2006年中办发1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于2007年3月9日专门召开了全国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深入探讨和精心部署全国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在视频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全国技工院校积极响应,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初步形成以校企合作为基本模式的现代技工教育体制:

1、初步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六个基本认识。即:一是把校企合作关系界定在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具体化,体现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求上;二是总结了校企合作具有三个特点:周期性,风险性,多方受益性;三是认识到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是互利;四是认识到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培养合格技能人才;五是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基本要求是“三所”对接,确保质量。所谓“‘三所’对接”,即学校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个方面紧密结合;六是认清了校企合作的关键环节是:落实毕业生就业岗位。

2、初步建造了校企合作的三座“桥梁”。即:一是成立了由企业、行业协会、学校专业骨干三方组成的专业顾问委员会,专门研究确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教师能力要求、协助安排实习、推荐学生就业等;二是定期召开往届毕业生座谈会,邀请就业毕业生,特别是已担任一定职务或在企业中已成骨干的毕业生回校参加座谈会,介绍所在企业用人需求信息,企业文化,以亲身体会对学校教学、管理等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协助吸收应届毕业生等;三是建立校企合作联络员队伍,学校与合作企业协商,双方各指定相对固定人员作为联络员开展双方合作。

3、灵活运用校企合作的三种类型。即:一是订单协议式合作。定企业、定就业、定人数,属紧密型合作;二是非订单协作式合作。定企业但不定岗位,定方向但不定人数,挑选合适者就业但不包就业,属半紧密型合作;三是非协议式合作。企业向学校提出学生专业、质量、人数等要求,承诺实习费、保险、住宿、交通补贴等条件,实行不签协议的合作,属松散型合作。

4、基本落实校企合作的六项内容,即:一是通过合作,双方及时掌握技能人才使用和培养的需求信息;二是通过合作,协助学校完成或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使教学计划切合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三是通过合作,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文体等服务。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帮助企业培训在岗员工,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员工企业文化意识;主动提供学校文体场地、设施为企业开展文体活动,增强员工凝聚力提供方便;四是合作建立三个基地: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五是合作施行两种实习: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六是合作促进毕业生就业。

(二)技工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初显“示范”效应。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内涵深广。技工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市场导向办学到位,技能实训真抓,校企合作深入,毕业生就业率高,成为名副其实的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内初步形成示范效应。特别在以下两个方面,正在职业教育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1、技能训练水平与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都高。与其他职业院校不同的是,技工院校对学生技能的训练既是动真格,又是可持续的。学生凭着学到的真技能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水分也少,这种技能训练与资格证书在质量上的比较统一,是技工教育院校近年来受到社会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其他职业院校力争而尚未达到的目标之一。

2、在生源、就业、培训三个市场上成效明显。技工教育院校切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切实坚持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切实坚持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品德培养,经过艰苦努力,在面向三个市场、置身三个市场过程中取得明显成效,并逐步形成影响三个市场的局面。其表面有三:

一是在生源市场上,全国技工院校生源逐渐由原来的末流学生向二、三流学生扩展,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技工院校可以与职业院校同时在网上录取。2007年深圳市两所公办技工学校分别以15:1和11:1的报考和录取比例招生,在深圳社会产生极大反响。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同志为此专门作了批示,充分肯定了技工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些,都充分证明:社会各界,特别是家长与学生逐渐认可并接受了技工教育。技工教育受体制和传统习惯影响在生源市场上的弱势状态开始转化。

二是在就业市场上,技工院校把三流乃至末流的生源培养成就业市场上的“抢手货”——毕业生90%以上的就业率明显高于其他教育类型院校毕业生的客观事实有力证明了这样一个观点:技工教育高就业率现象值得其他教育类型院校低下头来予以关注。

三是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技工院校利用全日制教育的场地、设备、师资、影响开展业余性质的技能培训,即全日制教育与社会化培训二者统筹兼顾、资源共享、业务相连、优势互补、齐头并进,成为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上的重要骨干力量,起到了“龙头”、“示范”作用。

(三)技工教育的社会贡献率明显提高。

技工教育对社会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投入少。同样的办学规模,技工院校的财政资金投入明显少于其他职业学校;二是技工院校培养的全日制毕业生高达百万,由于真正学到了技能,毕业后不仅能够顺利就业,而且有效地缓解了“技工荒”;三是技工教育的社会化培训为广大在岗员工的技能提升提供了服务。每年培训在岗各级各类员工多达500万,对优化全国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提高我国工人队伍整体素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是技工院校利用场地、师资、设备等,积极开展技能鉴定,既锻炼了一支技能鉴定考评队伍,又通过严格把关,保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高质有效运营;五是技工院校不仅为本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而且还利用全日制教育的软、硬件,运用社会化培训方式促进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在就业服务方面,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总而言之,技工教育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在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培养新一代产业工人的调节器作用,在缓解就业压力和促进社会充分就业方面,发挥了蓄水池和催化剂的作用。

二、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体制因素导致教育不公平。

由于技工院校与其他职业院校分属不同政府部门管辖,体制不同,学校待遇也不同。多年来,技工教育在不公平的待遇中逶迤前行。近年来,情况虽有所改善,但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学历、教师待遇等不公平状况依然存在。以教师待遇为例,技工院校教师要具备两种身份(一是教师,二是工人)、考取三个证书(一是教师资格证书;二是专业技术职称证书;三是职业资格证书)、具备四种能力(一是专业理论教学能力;二是技能实操能力;三是专业理论与技能实操一体化教学能力;四是科研能力),应拥有的能力和所付出的劳动要比其他职业院校教师更多,但所得到的却更少。

(二)教育质量亟待提高。虽然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但,就业之后,可持续就业能力并不理想。不少毕业生就业不久就被“炒鱿鱼”,或自己无力继续工作而自动离职的比例并不低。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教育质量问题。

(三)技工教育缺乏系统而成熟理论的指导。具体表现在:技工教育的理论研究专著、高质量的论文数量很少,既没能在社会上引起普遍反响,也无法对全国技工教育产生有效的指导。

(四)以校企合作为基本模式的现代技工教育体制虽已初步形成,但尚未健全,缺乏促进企业积极参与的有效手段。

三、2008年技工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建议国家劳动保障部把2008年作为“全国技工教育质量年”,下大力气狠抓技工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狠抓技工院校三支队伍建设,即:一是校长队伍建设;二是教师队伍建设;三是科研队伍建设。

(三)建议大力推进我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立法工作,促进我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事业有法可依。

(四)改革技工教育学制。在加快中技向高技转化速度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和技工学校试行初中毕业四年制高级技工学制教育,加快技能人才培养。

(五)进一步加强技工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综合基地建设,尤其要把农民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大力推进。

(六)大力加强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科研工作。建议国家劳动保障部成立技工教育研究所,并在适当地区设立研究室,加大科研力度,促进全国技工教育的理论进步和实践深化。